国内航空施药技术的发展
我国航空施药起步相对较晚,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,当时以载人固定翼飞机为主,例如“Y-5B (D)”、“Y-U”等,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飞防的主要地位。20世纪90年代,开发出了专门配置于轻型飞机的农药喷洒设备,可广泛用于大田作物如小麦、 棉花等的病虫害防治,并可用于化学除草、森林病虫害防治、草原灭蝗、叶面施肥、喷施棉花落叶剂等。1995年, 北京某公司开发的植保无人机开始用于飞防实践,主要用于农田、林区的病虫害防治 以及卫生防疫等,并且防效高,用药液量少。1999年,我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无人机上融合了超低容量喷洒装置和GPS导航系统,并在广西省武鸣林区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试验研究。目前,我国有农林使用的固定翼飞机1400架,直升机60余架,使用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防治农林业病虫草害和施肥的面积达到200多万hm2, 并且此数字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。但我国与美、日、德等航空植保发达的国家仍存在巨大的差距,在农用飞机拥有量、年飞防面积和使用技术方面仍比较落后。
0近10年来低空低量作业植保无人机发展迅速。据农业部统计,截至2016年5月,全国在用的农用无人机共178种,可适用于不同的施药条件,喷雾作业效率高达6 hm2/h,能及时有效防治作物病虫草害。目前农林航空作业33 158 h,主要用于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新疆与河 南等粮食作物主产区,但不足全部植保作业面积的3%。据农业部报道,2018年高效植保机械需求旺盛,植保无人机将持续升温,预计需求量在8000架次左右,作业面积预计达到2亿亩次。目前,全国农业航空技术95%以上用于航空植保作业,还有5%左右用于农情信息获取、航空拍摄、农作物的辅助育种等。
国内使用的农用植保无人机按动力可分为电动和机动2种,按结构主要分为单旋翼和多旋翼2种,种类繁多,空机重量差异大,低空作业一般在5 m以下,飞行速度慢。电动无人机的动力核心是电机,电动无人机操作灵活,起降快,载药液量小,单次飞行时间短,电池续航 是限制其使用的主要因素之一。机动无人机的动力核心是发动机,其灵活性差,需要一定的起降时间,但载药液量大,单次飞行时间可达1 h,对操作人员要求高,飞机维护成为其使用的垢病。单旋翼无人机的载荷量大,可载 5-20 L,部分机型可更高;多旋翼无人机多为电动,载荷量小,但其结构简单,飞行稳定,比较受新飞手的欢迎。 截至2016年,我国已有200多家无人机生产销售企业, 160多种农用无人机投入市场,在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棉花和甘蔗等作物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。实际效果证明,无人机航空施药符合实际应用的要求,处于快速发展阶段。

如有问题请联系18653751230(微信同号)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://www.99weimob.com/a/xinwendongtai/156.html否则视为侵权!